電商沖擊廣交會-資訊中心
2014-05-10 23:14:03 來源:縫配信息網
本屆廣交會成交金額為310億美元,比去年春季廣交會減少了13%,采購商也從20.2766萬家下降至18.8119萬家。
廣交會發言人劉建軍表示,“這表明傳統市場復蘇乏力,新興市場需求疲軟”。
主辦者此前曾警告稱,中國出口正面臨來自其他國家“更激烈的”競爭,特別是在國內工資水平迅速上漲的情況下。但在華南城市廣州,采購商表示,廣交會還面臨另外一方面的壓力:電商。廣交會自1957年至今每年舉辦兩次,是中國外貿的晴雨表。
“以前,因為沒有互聯網,所以顧客必須來廣交會,但如今(在網絡上)獲取信息很容易,因此沒必要來了。”參加了15年廣交會的Lina Shang說,“客戶少了,供應商多了,因此競爭很激烈。”
她經營著一家名為TSS的體育用品貿易商,該公司幾年前就已開始使用阿里巴巴(Alibaba)、為在廣交會上供應給采購商的商品物色制造商。在過去5年里,TSS的互聯網銷售額所占比重也從零增長到了10%。
展會期間,劉建軍表示,電商在中國的崛起對外貿展會構成了“嚴峻挑戰”。電商的崛起將在未來幾天內得到證明,因為世界最大電商企業阿里巴巴預計即將提交IPO招股說明書。廣交會甚至還創建了自己的電商平臺E-Cantonfair,以應對這一挑戰。
歐博(Oubohk)展位的Jason Yuan表示,他的公司在阿里巴巴上創建了主頁,因為阿里巴巴“在企業對企業(B2B)領域非常流行”。歐博生產能自己降溫和發熱的服裝。
中國牛仔服之都東莞新塘的一家牛仔服工廠AFC的Kevin Lee表示,他的公司最近在阿里巴巴上開啟了一場“大規模營銷”。
雖然許多生產商表示它們在使用阿里巴巴、環球資源(Global Sources)等中國電商平臺,但其他一些生產商,比如滑雪服制造商Baleaf,已開始使用亞馬遜(Amazon)、eBay等外國電商平臺來尋找買家。Baleaf的Eason Tsang表示:“打算來的采購商更少了,但官方數據永遠不顯示這一點。”
上海對外經貿大學(Shanghai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)教授周斌表示,對于家電等標準化商品,電商是個高效的平臺,但電商對紡織等行業則不那么實用。
還有一些采購商表示,有時候很難判定在網上做廣告的中國公司是否正規。
江蘇一家為沃爾瑪(Walmart)供應帽子的小制造商的Fred Sue表示:“網上有很多騙子。”
鴻潤(Honren)的Hu Ming表示,他的公司已經用了半年的阿里巴巴和環球資源,但一直沒有在那兩個平臺上找到什么生意。“在互聯網上很難構建信任。”鴻潤為家樂福(Carrefour)、沃爾瑪和宜家(Ikea)供應羽絨被。
相關熱詞搜索:
上一篇: 出口有壓力企業有妙招-資訊中心
下一篇: 新供給主義的三大穩增長主張-資訊中心
評論排行
- ·拉筒、針板(1)
- ·蔡杰飛樣本(0)
- ·2015.5.16---18 鄭州縫制展(0)
- ·上海國際服裝科技裝備展...(0)
- ·求購小型熨斗(0)
- ·大洋裁布機---永發總代理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