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小繡品“繡”出百萬年收入-資訊中心
2014-10-19 01:45:08 來源:縫配信息網

小工藝撐起創業夢
“紡線織布繡牡丹,布依刺繡美名揚。農忙地里把活干,農閑飛針又走線”。這句在羅平縣魯布革鄉多依河一帶布依族群眾中流傳的順口溜,講的人名叫劉正鳳,今年50歲。不識字的她不但通過勤勞和智慧讓自己富裕了起來,還帶領萬峰湖畔村寨的布依族婦女以及鄰省貴州、廣西的村民,拿起繡針創作刺繡產品,共同致富。
劉正鳳因家境貧寒,小學畢業后就回家務農。隨著魯布革鄉多依河風景區的開發,她做起了手工藝品生意,然后拿到景區周邊或農貿集市上擺攤售賣。幾年下來,總收入還不足1萬元,微薄的收入使她意識到,要致富就要有一股闖勁。
劉正鳳自小跟隨長輩學習刺繡,多年來積攢了精湛的技藝和豐富的經驗,無論蝴蝶、花枝還是蘭草,繡品色彩艷麗飽滿,頗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。“我曾經賒布來繡,因為繡品和食品不一樣,不會過期,可以一直做。”劉正鳳在小有心得和成績后,還免費帶了10幾個徒弟。慢慢的,她發現這些民族繡品非常受歡迎,以此維持生計不成問題,于是她大膽地盤算起擴大經營的事,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幫助下,她用不起眼的小工藝支撐起了自己的創業夢。
拓寬銷路走出國門
2008年8月,劉正鳳注冊成立了羅平縣多依河正鳳布依制品有限公司,為進一步拓寬銷路,劉正鳳還在云南民族村開設專賣點,大部分繡品因此有了穩定“婆家”,多銷往新加坡、韓國、美國、英國等國家和地區。跟隨劉正鳳刺繡的姐妹也增加到了120余人,月收入近3000元。
“人工繡品固然受歡迎,但因制作周期長、成本高,很多顧客因其不菲的價格望而卻步。”劉正鳳當機立斷,利用貸免扶補貸款進機器,實現人繡和機繡相結合。”32.8萬元一臺的繡花機很快到位了,可光學機繡的學費就要3萬元。劉正鳳立即進入學習狀態,不到兩個月時間,她就掌握了機繡技術。以一雙繡花鞋為例,機繡的銷售價由人工制作的600至700元降至100至200元,大受顧客青睞。2013年,劉正鳳的產品總收入達100萬余元。
小小的繡花制品年銷售收入達上百萬元,可劉正鳳沒有滿足,她想在每件繡品傳統的圖案中,再融入當地特有的文化內涵。劉正鳳拿起一個精致的小荷包向記者訴說起其中奧秘:“你看,以前荷包上只有傳統的花朵紋理,現在我加了些新花樣,還繡上了多依河景區風情、魯布革留念等字樣,更有紀念意義了。”
相關熱詞搜索:
上一篇: 縫機技術研發緊跟自動化市場-資訊中心
下一篇: 縫制設備智能科技應用對服裝產業的影響-資訊中心
評論排行
- ·拉筒、針板(1)
- ·蔡杰飛樣本(0)
- ·2015.5.16---18 鄭州縫制展(0)
- ·上海國際服裝科技裝備展...(0)
- ·求購小型熨斗(0)
- ·大洋裁布機---永發總代理(0)